洗滌步驟在ELISA檢測中起到什么作用,常見的洗滌液成分有哪些,洗滌次數該如何把控?
日期:2025-09-16 14:39:55
在ELISA檢測中,洗滌步驟是消除非特異性結合、降低背景信號、確保結果特異性和準確性的 “關鍵質控環節”,其核心目標是移除未結合的干擾物質,僅保留特異性結合的抗原-抗體-酶復合物。以下從作用、成分、洗滌次數三方面展開解析:
一、洗滌步驟的核心作用:排除干擾,純化特異性結合信號
一、洗滌步驟的核心作用:排除干擾,純化特異性結合信號
ELISA的反應體系(如包被板孔內)存在大量 “非特異性結合物質”(如未結合的抗體、游離酶標物、樣本中的雜蛋白等),這些物質若不清除,會與底物反應產生 “假陽性信號” 或拉高背景值,導致結果誤判。洗滌步驟的本質是通過物理沖洗,選擇性保留特異性結合的復合物(如包被抗體 - 抗原 - 酶標抗體復合物),移除所有游離干擾物,具體作用可分為 3 點:
1、移除未結合的抗體/酶標物,避免假陽性
例如:在 “雙抗體夾心法” 中,加入酶標抗體后,部分酶標抗體會因 “疏水作用” 或 “非特異性吸附” 黏附在板孔壁上(未與抗原結合)。若不洗滌,這些游離的酶標抗體會與后續加入的底物反應,產生 “無特異性的顏色信號”,導致原本陰性的樣本被誤判為陽性(假陽性)。
2、降低背景信號,提升檢測靈敏度
樣本中的雜蛋白(如血清中的白蛋白、球蛋白)、試劑中的微量雜質也會非特異性吸附在板孔表面,這些物質雖不直接與酶反應,但會增加 “背景吸光度”(即空白孔或陰性對照孔的信號值)。洗滌可移除這些雜蛋白,使背景信號降至最低,從而更清晰地區分 “陽性信號” 與 “背景信號”,提升對低濃度目標抗原的檢測靈敏度。
3、終止前一步反應,避免交叉干擾
部分 ELISA 步驟(如封閉、一抗孵育)后,殘留的試劑(如封閉液中的BSA、未結合的一抗)可能與后續試劑(如二抗、酶標物)發生非特異性反應。洗滌可徹底移除前一步的殘留試劑,確保后續反應僅在 “特異性結合復合物” 的基礎上進行,避免步驟間的交叉干擾。

二、常見洗滌液的成分:以 “緩沖液+表面活性劑” 為核心
ELISA洗滌液的設計需滿足兩個核心需求:保持特異性結合復合物的穩定(不破壞抗原-抗體結合)、高效移除游離物質。因此,其成分通常以 “中性緩沖液” 為基礎,添加 “表面活性劑” 增強洗滌效果,常見配方如下:
成分類別 | 核心作用 | 常見物質及說明 |
基礎緩沖液 | 維持反應體系pH穩定,避免抗原 抗體解離 | PBS(磷酸緩沖鹽溶液):最常用,pH 7.2-7.4,滲透壓與生理環境接近,能穩定抗原 抗體結合; Tris-HCl緩沖液:pH 7.4-8.0,適用于對 pH 更敏感的抗體體系,穩定性略高于 PBS; 注意:緩沖液需不含金屬離子(如Zn²?、Cu²?),避免抑制酶活性(如 HRP 酶對金屬離子敏感)。 |
表面活性劑 | 降低表面張力,增強對非特異性吸附物的洗脫 | Tween-20:最常用,濃度0.05%-0.1%,溫和且不破壞抗原 抗體結合,能有效洗脫板孔壁上的非特異性吸附蛋白; Tween-80:與Tween-20作用類似,但親水性稍弱,多用于脂肪含量較高的樣本(如血漿)洗滌; 注意:表面活性劑濃度不可過高(>0.5%),否則會破壞特異性結合,導致信號降低。 |
防腐劑(可選) | 防止洗滌液在儲存過程中滋生細菌、霉菌 | 疊氮鈉(NaN?):濃度0.02%-0.05%,抑菌效果強,但嚴禁用于 HRP 酶體系(疊氮鈉會強烈抑制HRP活性); 硫柳汞:濃度0.01%,適用于HRP、AP(堿性磷酸酶)體系,兼容性更廣; 商用洗滌液多已添加防腐劑,自配時需根據酶種類選擇。 |
關鍵注意點:
商用 ELISA 試劑盒通常會提供 “專用濃縮洗滌液”,需按說明書比例(如1:20、1:50)用無酶純水稀釋后使用,避免因濃度不當影響洗滌效果;
洗滌液需現配現用(或在規定條件下儲存,如 2-8℃保存1個月內),避免反復凍融或長期放置導致成分降解(如表面活性劑氧化)。
三、洗滌次數的把控:“3-5 次” 為通用標準,需結合步驟和說明書調整
洗滌次數并非越多越好(過度洗滌可能破壞特異性結合),也不能過少(洗滌不足會殘留干擾物),需根據ELISA的具體步驟、試劑特性和樣本類型靈活調整,核心原則是 “確保無游離干擾物殘留,同時不損失特異性信號”。
1. 通用洗滌次數:每步反應后洗滌3-5次,每次浸泡1-2分鐘
對于ELISA的關鍵步驟(如一抗孵育后、二抗/酶標物孵育后),常規洗滌次數為35次,每次向板孔內加入足量洗滌液(如每孔200-300μL,約為孔容積的2/3),并浸泡 1-2 分鐘(即 “浸泡式洗滌”)—— 浸泡可讓洗滌液充分接觸孔壁,洗脫非特異性吸附物;
每次洗滌后需徹底拍干(將酶標板倒置在吸水紙上,輕輕拍打去除殘留洗滌液,避免孔內積水),若殘留洗滌液,會稀釋后續試劑(如底物),導致信號降低。
2. 按步驟調整:高干擾步驟需增加洗滌次數
不同步驟的 “干擾風險” 不同,需針對性調整洗滌次數:
封閉后:封閉液(如BSA、脫脂奶)若殘留,會與抗體非特異性結合,通常洗滌2-3 次即可(封閉液多為水溶性,易洗脫);
一抗/二抗孵育后:抗體易非特異性吸附,且殘留的酶標二抗會直接導致假陽性,需洗滌4-5 次(關鍵步驟,寧可多洗 1 次,避免干擾);
底物反應前:此步驟洗滌需格外徹底(通常 5 次),若殘留酶標物,會直接與底物反應,產生高背景,導致結果無效。
3. 特殊情況:樣本類型與試劑盒說明書優先
高背景樣本:若檢測樣本為血清、血漿、組織勻漿(含大量雜蛋白),或預實驗中發現背景值過高,可在常規次數基礎上增加1-2次洗滌,或延長每次浸泡時間(至3分鐘),但需注意:過度洗滌(如>6次)可能導致特異性結合的復合物解離,尤其是低親和力抗體體系,需通過預實驗驗證;
遵循試劑盒說明書:商用試劑盒會明確標注每步的洗滌次數(如 “一抗孵育后洗滌5次,每次30秒”),需嚴格遵循 —— 不同試劑盒的抗體親和力、酶標物濃度不同,說明書的洗滌方案是經過驗證的最優條件,擅自更改可能導致結果偏差。
洗滌作用:核心是 “去干擾、保特異”,通過移除未結合物質,降低背景信號,避免假陽性,確保結果準確;
洗滌液成分:以PBS/Tris-HCl(緩沖穩定)+Tween-20(增強洗脫)為基礎,可選加防腐劑(需匹配酶種類);
洗滌次數:通用為每步3-5次(關鍵步驟4-5次),需結合樣本類型(高背景樣本可多洗1次),并嚴格遵循試劑盒說明書,同時注意 “徹底浸泡 + 拍干”,避免殘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