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清樣本與血漿樣本在ELISA試劑盒檢測中有什么選擇差異?
日期:2025-08-27 14:54:42
在ELISA(酶聯免疫吸附試驗)試劑盒檢測中,血清樣本與血漿樣本的選擇需結合檢測目標、樣本特性、試劑盒要求等多維度綜合判斷,二者的核心差異體現在樣本制備原理、成分差異、適用場景及操作注意事項四個層面,具體區別如下:
一、核心差異:樣本制備與成分區別
血清和血漿的本質差異源于是否含有凝血因子,這一差異直接影響其在 ELISA 檢測中的適用性,具體對比如下:
對比維度 | 血清樣本(Serum) | 血漿樣本(Plasma) |
制備原理 | 全血不加抗凝劑,室溫靜置30-60分鐘(自然凝血)后,通過離心(通常3000rpm,10-15分鐘)去除血細胞和凝血塊,上層澄清液體即為血清。 | 全血加入抗凝劑(如EDTA、肝素、檸檬酸鈉等),立即離心(同血清離心條件),去除血細胞后上層澄清液體即為血漿。 |
關鍵成分 | 不含凝血因子(如纖維蛋白原、凝血酶原等,已在凝血過程中消耗或形成凝血塊);含凝血過程中釋放的細胞因子(如血小板來源的 PDGF、TGF-β)。 | 保留全部凝血因子(纖維蛋白原、凝血酶原等);成分更接近體內循環血液的液態部分(除血細胞外)。 |
樣本量 | 全血回收率較低(約30-40%,如10mL全血約獲3-4mL血清)。 | 全血回收率較高(約40-50%,如10mL全血約獲4-5mL血漿)。 |
穩定性 | 凝血過程可能激活部分蛋白酶,需盡快檢測或分裝凍存(-20℃/-80℃),避免目標分子降解。 | 需選擇與檢測目標兼容的抗凝劑,避免抗凝劑與試劑盒試劑反應;部分抗凝劑(如肝素)可能影響酶活性,需提前驗證。 |

二、ELISA 檢測中的選擇差異:適用場景與限制
ELISA檢測的核心是 “抗原 - 抗體特異性結合”,樣本成分(如凝血因子、抗凝劑、干擾物質)是否干擾該過程,是選擇血清/血漿的關鍵依據,具體適用場景如下:
1. 優先選擇血清樣本的場景
血清因不含凝血因子,成分相對 “純凈”(僅去除凝血相關物質),是多數ELISA檢測的首選樣本類型,尤其適用于以下情況:
檢測目標為非凝血相關蛋白/分子:如細胞因子(IL-6、TNF-α)、腫瘤標志物(CEA、AFP)、自身抗體(抗核抗體、抗甲狀腺抗體)、病原體抗體(乙肝表面抗體、新冠抗體)等。
原因:血清中無抗凝劑干擾,且凝血因子的缺失不會影響這些目標分子的檢測;部分試劑盒的標準曲線是基于血清基質建立的,使用血清可減少 “基質效應”(樣本基質與標準品基質差異導致的檢測偏差)。
試劑盒說明書明確標注 “僅適用于血清”:部分ELISA試劑盒(如針對凝血敏感型目標的試劑盒)未對血漿樣本進行驗證,此時強行使用血漿可能導致結果不準確。
樣本需長期儲存或多次凍融:血清中蛋白酶激活風險相對較低(凝血過程已釋放部分蛋白酶,后續降解風險可控),凍融后成分穩定性優于部分抗凝劑處理的血漿。
2. 優先選擇血漿樣本的場景
血漿因保留凝血因子且樣本回收率高,適用于特定檢測需求,主要包括:
檢測目標為凝血因子或凝血相關分子:如凝血酶原(PT檢測相關)、纖維蛋白原、抗凝血酶 Ⅲ 等。
原因:血清中凝血因子已在凝血過程中消耗,無法檢測;血漿是唯一能保留這類分子的樣本類型。
樣本量極其有限的場景:如兒童、小動物或臨床微量采血(如指尖血),血漿的高回收率(比血清高10-20%)可滿足ELISA檢測對樣本量的需求(多數ELISA單次檢測需50-100μL樣本)。
需快速處理樣本的場景:血漿制備無需等待自然凝血(僅需加抗凝劑后立即離心),從采血到檢測可縮短 30-60 分鐘,適用于時效性要求高的檢測(如急診標志物檢測)。
3. 需謹慎選擇的場景(易產生干擾)
部分情況下,血清或血漿的成分可能干擾ELISA反應,需提前驗證:
抗凝劑與試劑盒試劑的相互作用:
肝素(常用抗凝劑)可能抑制ELISA中的酶(如辣根過氧化物酶 HRP)活性,導致信號降低;
EDTA 可能與試劑盒中的金屬離子(如鈣、鎂,部分抗體結合或酶反應需金屬離子輔助)螯合,影響檢測結果;
若使用血漿,需選擇試劑盒說明書推薦的抗凝劑(如多數試劑盒推薦 EDTA 或肝素,禁止使用檸檬酸鈉)。
凝血過程釋放的干擾物質:
血清中凝血時血小板會釋放大量細胞因子(如 PDGF、VEGF)或蛋白酶,若檢測目標為這類分子,血清結果會高于血漿(因血漿未激活血小板),需根據檢測目的選擇(如檢測 “體內循環狀態” 的 VEGF 選血漿,檢測 “凝血激活后釋放的 VEGF” 選血清)。
三、操作注意事項:避免結果偏差的關鍵步驟
無論選擇血清還是血漿,樣本處理的規范性直接影響 ELISA 檢測結果,需注意以下要點:
1. 血清樣本操作要點
采血后避免劇烈搖晃:防止紅細胞破裂(溶血),血紅蛋白會干擾 ELISA 的顯色反應(導致假陽性或信號偏高);
凝血時間需充足:室溫靜置時間不足(<30 分鐘)會導致凝血不完全,離心后血清中殘留凝血塊,需重新離心;
離心后及時分裝:血清上層若有漂浮物(未完全沉淀的血小板),需再次離心(3000rpm,5 分鐘),避免干擾抗體結合。
2. 血漿樣本操作要點
抗凝劑選擇與用量準確:需使用試劑盒推薦的抗凝劑(如 EDTA-K2、肝素鈉),且抗凝劑與全血比例需嚴格(如 EDTA-K2 按 1.5-2.2mg/mL 全血添加),比例不當會導致溶血或凝血;
采血后立即混勻:加入抗凝劑后輕輕顛倒采血管 5-10 次(避免劇烈搖晃),確保抗凝劑與全血充分接觸,防止局部凝血;
離心時間與速度:需在采血后 1 小時內離心,避免抗凝劑失效導致凝血,離心后若發現血漿分層(如上層渾濁),需重新離心。
3. 共性注意事項
凍存與復融:血清 / 血漿需分裝為單次檢測用量(避免反復凍融,凍融次數≤3 次),凍存溫度建議 - 80℃(短期可 - 20℃,但需 < 1 個月);復融時需室溫緩慢解凍,輕輕混勻(避免渦旋,防止蛋白變性);
稀釋與基質匹配:若樣本中目標分子濃度過高(超出試劑盒線性范圍),需用試劑盒配套的稀釋液(而非生理鹽水或 PBS)稀釋,避免基質效應;
溶血與脂血樣本處理:若樣本溶血(血紅蛋白 > 2g/L)或脂血(甘油三酯 > 5mmol/L),需通過超速離心(10000rpm,15 分鐘)去除干擾物質,或選擇抗干擾能力強的 ELISA 試劑盒。
四、選擇決策流程
在ELISA檢測中,血清 / 血漿的選擇可遵循以下步驟,確保結果準確:
優先參考試劑盒說明書:90% 以上的 ELISA 試劑盒會明確標注 “推薦樣本類型”(如 “適用于血清 / 血漿” 或 “僅適用于血清”),需嚴格遵循;
明確檢測目標:檢測凝血因子→選血漿;檢測普通蛋白 / 抗體→選血清;檢測血小板釋放分子→根據研究目的選擇(血清 / 血漿);
評估樣本量與時效性:樣本量少或需快速檢測→選血漿;樣本量充足→選血清;
驗證抗凝劑兼容性:若使用血漿,需用試劑盒推薦的抗凝劑,必要時做 “血清 vs 血漿” 平行對照實驗,確認結果一致性。
通過以上維度的判斷,可最大程度減少樣本選擇對ELISA檢測結果的干擾,確保數據的可靠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