樣本在保存過程中(如冷藏、冷凍)會對ELISA檢測結果產生哪些影響?
日期:2025-09-29 13:57:39
樣本在冷藏(通常2-8℃)或冷凍(通常-20℃/-80℃)保存過程中,可能通過樣本成分降解、結構改變、干擾物質釋放等方式影響ELISA檢測結果的準確性,具體影響及機制如下:
一、冷藏保存(2-8℃)對ELISA檢測結果的影響
冷藏屬于短期保存方式(通常建議數小時至1周,具體需參考樣本類型和檢測指標),雖對樣本的破壞較冷凍小,但仍可能引發以下問題:
1、酶活性變化與成分降解
樣本中內源性的蛋白酶(如血清中的絲氨酸蛋白酶、組織樣本中的基質金屬蛋白酶)在冷藏條件下未完全失活,仍會緩慢降解靶標蛋白(如檢測的抗原為細胞因子、抗體、酶類)。例如,血清中的IL-6、TNF-α等細胞因子,若冷藏時間超過48小時,可能因蛋白酶水解導致抗原濃度降低,最終使ELISA檢測的吸光度值下降,出現“假陰性”或檢測值偏低。
此外,樣本中的酯酶、氧化酶等還可能破壞ELISA試劑中的酶標記物(如HRP、AP),若樣本保存不當(如反復取出室溫放置),酶標記物活性降低會直接影響顯色反應,導致結果不準確。
2、微生物污染與代謝干擾
冷藏無法完全抑制微生物(細菌、真菌)的生長,若樣本(如全血、尿液、組織勻漿)未添加防腐劑(如疊氮鈉、蛋白酶抑制劑),微生物會緩慢繁殖并代謝產生酸性物質、毒素或酶類。這些代謝產物可能:
改變樣本pH值(ELISA反應對pH敏感,通常需在中性環境下進行),影響抗原-抗體特異性結合;
非特異性吸附在ELISA板的包被孔上,或與檢測抗體交叉反應,導致背景信號升高(吸光度值偏高),出現“假陽性”。
3、樣本物理狀態改變
部分樣本(如含脂蛋白較高的血清、乳汁)在冷藏時可能出現蛋白析出(如低密度脂蛋白沉淀),或因溫度降低導致樣本黏度增加。析出的蛋白顆粒會附著在ELISA板孔壁,干擾抗原與包被抗體的結合,同時在洗滌步驟中難以徹底去除,導致非特異性顯色,使檢測結果偏高。

二、冷凍保存(-20℃/-80℃)對ELISA檢測結果的影響
冷凍屬于長期保存方式(通常數周至數月,-80℃可保存更久),但反復凍融和冷凍過程中的物理化學變化是影響結果的核心因素:
1、反復凍融導致靶標物質破壞
樣本冷凍時,細胞內或樣本中的水分會形成冰晶,冰晶膨脹可能破壞細胞結構(如組織樣本、細胞裂解液),導致胞內的蛋白酶、核酸酶大量釋放;同時,反復凍融(如樣本從-80℃取出后未及時分裝,室溫融化后再次冷凍)會加劇冰晶對靶標蛋白的機械損傷——蛋白的空間結構被破壞(如抗原的表位變性),無法與抗體特異性結合,最終導致檢測值顯著降低(甚至檢測不到)。
例如,檢測全血中的血紅蛋白、組織樣本中的磷酸化蛋白時,反復凍融3次以上,靶標蛋白的降解率可超過30%,直接影響ELISA結果的可靠性。
2、冷凍導致樣本成分聚集或沉淀
冷凍過程中,樣本中的蛋白(如血清中的白蛋白、免疫球蛋白)可能因溶解度降低而發生聚集,形成不溶性沉淀;此外,樣本中的鹽類(如NaCl、KCl)也可能析出結晶。這些聚集物或結晶會:
堵塞ELISA板的微孔,影響試劑(如酶標抗體、底物)的均勻分布;
非特異性結合檢測抗體,導致背景信號升高,或競爭結合位點使特異性信號降低,造成結果偏差。
3、低溫對抗體結合能力的間接影響
雖然ELISA檢測在室溫或37℃下進行,但樣本若長期冷凍(尤其是-20℃以下),部分靶標抗原可能發生“低溫變性”——雖一級結構(氨基酸序列)未變,但二級/三級結構(如α-螺旋、抗原表位構象)改變,導致其與ELISA試劑中的抗體(尤其是識別構象表位的單克隆抗體)的結合親和力下降。例如,檢測膜蛋白、糖蛋白等依賴構象的抗原時,長期冷凍可能使檢測值偏低,而對識別線性表位的抗體影響較小。
4、樣本體積變化與濃度偏差
冷凍時樣本中的水分膨脹,若保存容器(如EP管)密封性差,可能導致樣本解凍后體積輕微減少(水分揮發),或外界污染物(如容器內壁的雜質)溶入樣本,間接改變靶標抗原的濃度。例如,尿液樣本冷凍后若容器滲漏,解凍后可能因濃縮導致抗原濃度偏高,或因污染引入干擾物質。
三、不同樣本類型的保存敏感性差異
不同樣本(血清、血漿、組織勻漿、細胞上清等)對冷藏/冷凍的耐受性不同,影響程度也存在差異:
血清/血漿:短期冷藏(24小時內)影響較小,但長期冷藏(>72小時)易因蛋白酶降解靶標;冷凍時需避免反復凍融,建議分裝后-80℃保存(尤其檢測細胞因子、激素等小分子抗原時)。
組織勻漿/細胞裂解液:含大量蛋白酶和核酸酶,冷藏保存不超過24小時,冷凍前需添加蛋白酶抑制劑(如PMSF、EDTA),否則靶標蛋白降解速度快,易導致檢測結果偏低。
尿液/腦脊液:成分較稀釋,冷藏時易滋生微生物,需添加防腐劑;冷凍時可能出現鹽類沉淀,解凍后需充分離心(3000g×5分鐘)去除沉淀,否則干擾顯色。
四、樣本保存對ELISA結果的核心影響
無論是冷藏還是冷凍,最終均可能通過靶標濃度降低(降解)、非特異性干擾增加(沉淀/污染)、抗原-抗體結合能力下降(構象改變)這三類機制影響結果,表現為“檢測值偏低(假陰性)”“檢測值偏高(假陽性)”或“結果重復性差”。因此,ELISA檢測前需嚴格遵循樣本保存規范:短期用冷藏(2-8℃,<24小時),長期用分裝冷凍(-80℃,避免反復凍融),并根據樣本類型添加防腐劑或蛋白酶抑制劑,以減少保存過程中的誤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