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原理的ELISA試劑盒,在檢測同一目標分子時,適用的樣本濃度范圍有何差異?
日期:2025-09-30 09:26:22
在檢測同一目標分子時,雙抗體夾心法、間接法、競爭法ELISA試劑盒的適用樣本濃度范圍差異,核心源于各自檢測原理對信號放大效率、抗原結合位點利用方式的不同,具體差異如下:
從雙抗體夾心法來看,它通常適用于中高濃度至較高濃度的目標分子檢測。這類試劑盒通過“包被抗體捕獲抗原+酶標抗體結合抗原另一端”的雙位點結合模式,能形成穩定的“抗體-抗原-酶標抗體”復合物,且酶標抗體直接與目標抗原結合,信號放大效率較高——即使目標分子濃度不算極低,也能通過酶促反應產生可檢測的顯色信號。不過,當樣本中目標分子濃度過高時,可能出現“鉤狀效應”(抗原過量導致抗體結合位點被飽和,反而使顯色信號下降),因此其上限會受抗體結合容量限制,一般不適合檢測遠超試劑盒標準曲線上限的極高濃度樣本(需稀釋后檢測),但整體適用區間偏向中高濃度范圍。
再看間接法,它的適用濃度范圍相對更偏向中低濃度至中高濃度,且對低濃度目標分子的檢測能力通常優于雙抗體夾心法(針對抗體檢測場景)。間接法通過“一抗結合抗原+酶標二抗結合一抗”的模式,酶標二抗可結合多個一抗的恒定區,形成“抗原-一抗-酶標二抗”的信號放大鏈——這種“多對一”的結合方式(一個酶標二抗可能結合多個已結合抗原的一抗),信號放大倍數比雙抗體夾心法更高,因此能檢測到更低濃度的目標分子(尤其是檢測樣本中的抗體時,低濃度抗體也能通過二抗放大信號)。同時,由于間接法不依賴抗原的雙結合位點,只要一抗能特異性結合抗原,即使抗原濃度稍高,也不易出現類似雙抗體夾心法的鉤狀效應,上限濃度相對更靈活,整體覆蓋了從較低濃度到中高濃度的區間,低濃度檢測優勢更明顯。
最后是競爭法,它是三類方法中唯一適用于低濃度至極低濃度目標分子的類型,同時也能應對部分小分子抗原的檢測,但高濃度樣本需大幅稀釋。競爭法的原理是“樣本中的目標抗原與酶標抗原競爭結合包被抗體”——當樣本中目標抗原濃度低時,酶標抗原能更多地結合包被抗體,顯色信號強;隨著目標抗原濃度升高,酶標抗原的結合被競爭抑制,顯色信號減弱。這種“信號與濃度負相關”的模式,決定了它對低濃度抗原的變化更敏感:即使樣本中目標分子濃度極低(如pg級甚至更低),也能通過“酶標抗原結合量的微小變化”體現為顯色信號的差異,從而被準確檢測。但反過來,當樣本中目標抗原濃度過高時,會幾乎完全抑制酶標抗原的結合,導致顯色信號接近空白值,無法區分具體濃度(需稀釋至低濃度區間再檢測),因此其核心適用范圍集中在低濃度至極低濃度,與雙抗體夾心法的中高濃度區間形成互補。

上一篇: 樣本在保存過程中(如冷藏、冷凍)會對ELISA檢測結果產生哪些影響?
下一篇: 最后一頁